如果你要報復或捉弄誰,可以在他看《風聲》之前劇透給他說:“xx是老鬼,xx是老槍。”盡管有一些腦殘記者無良媒體之前已經(jīng)這樣做過了,但我還是在這里聲明一下,本文中的描述中所涉及的微量劇透完全不影響觀影。
《風聲》比我原來預想的要好很多,本來對這部電影不抱什么希望,原因有兩點,首先是覺得電影《風聲》取材的小說《密碼》在麥家的小說里屬于寫得比較差的,也許寫密碼戰(zhàn)和密碼人生麥家是高手,但寫無間道不是他擅長的東西,而且原著中大量的邏輯推理和心理描寫內(nèi)容也很難用完全電影化的手段表現(xiàn)出來;其次是對導演高群書沒有信心,他的《東京審判》在故事和手段上的乏力都停留在一個電視劇導演的水平上。
這個故事曾經(jīng)被柳云龍改編為電視劇《暗算》的最后一部分而風靡一時,而在那部電視劇里,因為一開始就知道臥底肯定是柳云龍扮演的角色,觀眾成了上帝視角,所以關鍵的懸念不在于誰是內(nèi)鬼,而是內(nèi)鬼如何將情報送出。電影《風聲》在懸念設置上倒是和小說一致,觀眾和云山霧罩的劇中人所掌握的信息差不多,直到劇中的“老鬼”親口承認自己的身份,觀眾依舊有身陷迷局的感覺。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是,《風聲》所突出的不是智慧的較量,而是意志的對抗。因為作為解謎方的日偽方除了嚴刑逼供實在是沒有什么更好的破解思路,貫徹的還是寧可錯殺,絕不放過的方針,而老鬼給他們下套倒是一下一個準,這樣被突出的并不是雙方的智商,而是敵方的殘暴和我方的犧牲精神。作為一部獻禮片,這種設計倒也是名正言順了,但是原著中那種類似殺人游戲的推理過程被削減殆盡了,所以被拿來反復炒作是只有刑訊逼供的場面了,不過說實在的,拿這個當噱頭,實在是有點下作了,難道這是一部滿足人施虐心理的電影嗎?中國電影審查也很有意思,只對色情和意識形態(tài)敏感,《風聲》中的暴力血腥即使在美國也要被定為r級的,尤其是周迅受刑一場,太挑戰(zhàn)心理底線了,李冰冰受刑沒看明白。
這電影真正的力量在于影片謎底全部揭開之后的回味,當明知道自己所面臨的一切還要做出如此選擇的話,犧牲的意義更加被凸顯出來,前面所經(jīng)歷的磨難也才更加值得人去尊敬。相比起小說,結(jié)局的修改是聰明的,這讓本來應該是一部小格局驚悚片的電影升華成了圣徒殉難記式的具有強大精神引導作用的教化電影。對于中國的導演來說,拍只要主義真的殉難者遠比拍聰明人的游戲來的老練,而且我發(fā)現(xiàn)高群書的運鏡水平進步很大,不是只知道用搖臂虛張聲勢了,比如用一封電報串起命運關聯(lián)的五個人的長鏡頭,還是很高調(diào)的。
其實和《建國大業(yè)》一樣,《風聲》也是一部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的群星戲。其中感覺發(fā)揮最出色的是周迅,各種狀態(tài)都來的很足,幾乎覺得是她從影以來最出色的發(fā)揮了。最溫吞是黃曉明,雖然是男主角,但他的角色可發(fā)揮余地實在不大,連猥褻李冰冰的戲都演的那么沒激情。都說李冰冰演的好,我只看到了苦情而已,這個人物像從電視劇中走出來的,鋪墊很多單內(nèi)容很少。王志文的角色基本上是一條有身份有尊嚴的狗,做的犧牲還是比較大的,被石兆棋踹的那一腳,很衰很跌份,但這個人物沒什么層次,也就是笑里藏刀那一套,對于王志文這樣的演員,陰著演,沒什么難度。張涵予和英達的角色比較臉譜化,不過張涵予的唐山皮影戲唱的倒是味道十足,如果真是他的原聲,倒是下了點功夫的。蘇有朋已經(jīng)淪落到連這樣的角色都接的地步了,他的娘娘腔做戲的痕跡很重,不過影片中為數(shù)不多的笑點還是集中在他的身上,看到當年看上去很青蔥的五阿哥如今殺雞般地哀號,有點惡趣味的快感??痛嚾葸€是比較強大的,最好看的是吳剛扮演的六爺,他對張涵予用刑之前的那一段話簡直太有戲了,他對待酷刑的科學精神讓他的笑容顯得毛骨悚然,在他的眼里,他面對的不是一個生命,而只是等待著他去摧毀的一段肢體。
在國慶獻禮片中,《風聲》是類型化做的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看過之后最震撼的一部,看的時候身邊落淚的人很多,用驚悚片的外殼包裹一個信仰主義者的殉道故事,也是新興起的國產(chǎn)諜戰(zhàn)影視作品的標準模式,《風聲》和此前的《潛伏》的成功之處都在于對娛樂元素的把握更加圓熟,什么時候中國的主旋律電影這個概念能夠在與各個類型片種的融合中消失,才真正意味著主旋律電影的深入人心。
《四大名捕》影評:鄧超的特效特型之路《無法觸碰》影評(一)《紐約客@上海》影評:@時代的現(xiàn)實與意淫電影《蝴蝶效應》觀后感電影《海洋天堂》觀后感《金陵十三釵》之觀后感:善與惡美國影片《生活多美好》觀后感《僵尸世界大戰(zhàn)》影評:壯觀的僵尸疊羅漢